天天百事通!西汉诸侯王比你更会玩

时间:2023-01-17 07:26:46来源 : 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出游时会支起天幕帐篷,餐桌上有小火锅涮肉,保温筒里有温着的酒,沐浴时不忘用上火山岩石搓来搓个澡……这也许就是西汉最为富有诸侯王的日常生活。

上周,备受瞩目的201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位于江苏省盱眙县东南方位的大云山汉王陵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经过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盱眙县博物馆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埋藏了2000多年的万余件珍贵文物“重现天日”,墓主人“江都王”刘非的奢华生活也一一展现了出来。


(资料图)

富有的“江都王”喜爱珍禽异兽

江都国位于物产丰饶的江淮平原,这里盐田、铜山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江都国的富有可以从“钱”说起。在大云山汉王陵墓室东回廊北侧,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个“钱柜”,一串又一串的半两钱被串起来,整齐地码放着。经现场初步估算,这堆古钱的重量超过了1吨,有十万余枚。

2000多年前,江苏有大象、犀牛、骆驼吗?答案是有的。除了有钱,刘非还饲养着珍禽异兽。犀牛、大象、驯兽人鎏金器物是全国首例出土,鎏金银铜象造型生动,象身各部位比例协调,写实性极强,是目前西汉文物中仅见的一件大象题材写实类铜俑。另一件鎏金铜犀牛,通体鎏金,憨态可掬,是生活在东南亚区域的苏门答腊犀的形象。与鎏金铜犀牛紧靠于一处,还有驯养犀牛的驯犀师鎏金人物铜立像。

出土的编钟底座则是两头前肢跪着、后肢匍匐的骆驼。骆驼为沙漠地区动物,当时的西汉内地显然很少见到,墓主人用来作为编钟的底座,显然是用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表示,这种极具域外文化风格的器物出现在江都,说明这里通达江海便于对外交流,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露营、小火锅,古人生活很丰富

帐篷自古有之,出行时刘非也常会在马车上放上“帐篷”,到了户外可以随时支起来。帐座是用来固定帐篷的支架底座,四只鼓着腮帮的小老虎昂着头,睁着大眼,四足蹲踞,非常有意思。小老虎的后背都有一个长方形的凹槽,正是用来插入木柱以支撑帷帐的插孔。使用时插入,走的时候拆卸,十分方便。

爱露营,更爱火锅。刘非还是一个十足的吃货,拥有种类丰富的饮食餐具,动不动就摆上宴席招待宾客。火锅应该是他比较爱吃的,不仅有5个分格的大火锅,还有一人食的小火锅。

五格分格鼎与现在的九宫格火锅异曲同工,5个区间既方便摆放不同的底料,又能让鸡鸭鱼肉放在不同格子内避免串味,一锅顶五锅。一人食的染炉为长方形,由盘、炉和耳杯三部分组合而成。把肉煮到可食用的程度,放进调料调味,染杯中放入较烫的染汁,染炉中放入炭火加热,煮过的肉放在染杯中烫一下……看着这个精美的小火锅,眼前仿佛呈现了古人使用小火锅涮肉的一幕。

“在馆里欣赏首次展示的文物时,我仿佛穿越时空梦回大汉了。”来自南京博物院的研究馆员李则斌感叹道。

男子爱化妆,“敷粉”不是女子专属

柄部有一字型、烟斗型、山字型,刷毛已朽,铜刷柄依旧。大云山汉王陵中出土了114件用于梳妆打扮的铜刷,以及大量的化妆用品,可见“江都王”刘非也是一位爱好化妆的男子。

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表示,在汉代,男子也会通过“敷粉”使肤色看起来更白,还会使用面脂、面药、口脂等保养面部、唇部皮肤,会认真呵护头发以保持飘逸。对于一些眉毛颜色浅的男子来说,还要额外画眉。

“江都王”刘非注重仪表,墓中还专门开辟了存放沐浴用品的区域,银沐盘、铜浴鼎、搓石、铜熏炉等沐浴用具一应俱全,甚至还有用于药浴的杵臼等器物。洗浴用品中发现的火山岩石搓、整套玉石搓澡石,可见这位“江都王”在沐浴上颇费了一番心思。

“大云山汉王陵有主墓3座、兵器坑2座、车马坑1座,各种等级的陪葬墓13座,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在汉代诸侯王墓中,都是非常少见的。”盱眙县博物馆馆长张春鹏介绍说。大量精美的墓葬生活器具出土,显示着“江都王”把生前的奢华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地下宫殿,也生动印证了《史记》里对他“骄奢甚”的评价。

延伸阅读

都市圈遗址考古“上新”了

去年以来,南京都市圈范围内的多处遗址在考古中有了新发现。

日前,位于马鞍山市含山县的凌家滩遗址取得重大发现,其中一件宽体玉璜,外径23.6厘米,为凌家滩目前发现的最大玉璜。另外一件龙首形玉器造型奇特,工艺精湛,为中国史前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件。凌家滩遗址是一处距今5800—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芜湖繁昌人字洞遗址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时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存之一,将中国古人类生存的时间推到了距今200多万年前。繁昌人字洞遗址第十次野外考古发掘工作于日前全部结束,考古工作人员将对这次发掘出来的异仓鼠、中华乳齿象、犀牛等动物化石开展进一步清理分析研究工作。

关键词: 南京博物院 研究馆员 凌家滩遗址

推荐内容

Back to Top